江海赤子 开国元戎
前 言
原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1910年10月3日生于南通陆洪闸,是一位参加过举世闻名长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就读于南通师范,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是党在南通地区早期创始人之一。他参加革命半个多世纪,功勋卓著,并担任要职。他长期担任华东局和国家农业部的领导工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求知若渴,刻苦好学,也是一位著述等身的专家、学者、教授。生前就由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农业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回忆红十四军》、《我的日记——淮海渡江战役支前部分》、《中国农业浅说》、《难忘的征程(上)》等著作。他谢世后,遵照他的遗愿,其夫人江彤及子女决定将农业类藏书赠送给家乡的江苏省南通农业学校(我院的前身)。赠书共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1990年4月,赠送的藏书达840余册,涉及古今中外。古籍就有《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特别是早年出版的《水道提纲》、《农桑辑要》、《致富奇书》等线装本,尤为珍贵,还有不少介绍国外和外译中的农业著作。第二次是2009年4月,赠送的藏书59册,主要是刘瑞龙同志建国初期的珍贵著作。此次赠书的同时,刘老的二女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也向学院赠送农业教育及各类科技图书599种共1299册,音像资料57种。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淮北分会赠送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书籍781册。
图书捐赠后,刘瑞龙同志的子女非常牵挂。1994年6月8日,刘老的次女,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刘延东同志(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特地到学校视察,在“刘瑞龙同志赠书专橱”前久久停留并与学校领导合影留念。她欣然为学校题词:“掌握科学知识,献身现代化农业,立志振兴中华”! 2009年3月15日,刘老的长女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淮北)分会副会长刘延淮也专程前来察看其父亲的藏书。
让我们随着历史的时针,走近这位江海赤子,开纪元戎!
英勇战斗 辛勤耕耘
——刘瑞龙的生平
曲折瑰丽的革命生涯
刘瑞龙同志1910年10月3日出生于南通县陆洪闸。1924年至1928年,他在南通师范读书。这期间,共产党早期活动家恽代英同通师进步学生建立了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共产党的影响下,刘瑞龙走上革命道路。他积极参加革命的学生运动,和进步学生一起到工人、市民、农民中去,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国民党撕下革命伪装,在上海、武汉等地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疯狂镇压,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在这个血雨腥风的多事之秋,刘瑞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漫长而曲折的革命生涯。
1928年6月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解送南京特种刑事法庭,他坚贞不屈,经组织营救出狱。1929年,他任中共南通县委委员,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开始发动农民武装革命斗争。1929年11月,刘瑞龙同志接任中共南通县委书记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和城市工作,使城市和农村中的党组织得到恢复、发展。此时,中央军委根据通海地区武装斗争的发展状况,决定在苏北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省委先后派何昆、徐德、黄火青、张爱萍等大批熟悉军事的干部,来加强部队工作。刘瑞龙以省委委员、特委委员、县委书记的身份参加领导了红十四军的工作。这支工农红军活跃于广阔的江海平原上,地跨通、海、如、泰等8县,形成了近2000人的革命武装,曾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数万赤卫队员的配合下打过不少胜仗。后因受到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不顾敌强我弱等主客观条件,提出了一些力不胜任的任务,在敌人集结重兵围攻下,红十四军失败了。但它在国民党腹心地区奋战了两年零四个月,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播撒了革命火种,在江苏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3年2月刘瑞龙由中央派往川陕苏区工作,历任红军第29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四方面军两过雪山、三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刘瑞龙经受了残酷的战斗洗礼,以顽强的革命意志走完了伟大而悲壮的红军长征。后来,红四方面军在甘肃高台与反动军阀“马回子”决战失利,刘瑞龙等数十名红军干部被捕入狱。1937年冬,经党组织的大力营救,刘瑞龙和其他几名将士死里逃生回到延安。
1939年冬,党中央派刘瑞龙随刘少奇去华中敌后,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他先后担任豫皖苏区党委副书记、苏皖军政委员会书记、淮北行政公署主任、淮北区党委副书记等职。在少奇同志和中原局、华中局的领导下,他主持地方党政工作,坚持对敌斗争,积极壮大地方武装,坚持统一战线,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壮大人民武装,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刘瑞龙同志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二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三野后勤司令兼政委等职,直接指挥了苏中、涟水、鲁南、莱芜、孟良崮及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的后勤支前工作。特别是在震撼世界的淮海战役中,他作为华东野战军后勤司令,充分施展了他的宣传、组织群众的杰出才干,和其他负责同志一起,动员和组织起几百万人的民工大军,奋勇支前,尤其在淮海、渡江和上海等重大战役中,刘瑞龙直接指挥和组织后勤支前工作,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学期于用的农业专家
全国解放后,刘瑞龙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农委书记、华东土改委副主任。1953年奉调中央农业部任常务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刘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深入一线农民群众,出色地完成了自身角色的转变。他深入农村调研,全力恢复和发展华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展了新解放区土改等繁重工作。他亲自带领农业专家和华东局一些同志到连云港、盐城等沿海地区勘察,常常顶风冒雨,深入滩涂草地,调查座谈、化解难题。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创建了不少大型国营机械化农场,开垦和耕种土地达35万亩以上。根据中央指示,他还起草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初稿)、《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建设方案》(初稿),并参照古代和近代农书,广征博引,撰写了《农业增产的八项措施》,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了水稻增产的“三改”(即单季稻改种双季稻、籼稻改种粳稻、间作改作连作),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以后他又悉心钻研土壤学,亲自参加和领导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为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提供了科学根据。
“文化大革命”中,刘瑞龙遭到残酷的迫害,在狱中他用捡来的烟盒当稿纸,写下了数十万字的《农业八字宪法浅说》一书的提纲。文革结束恢复工作后,刘瑞龙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关注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商品经济以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等问题,向中央和全国人大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
自1984年起,已是古稀之年的刘瑞龙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他对这两部大百科全书编纂方案、总体设计、内容规划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在组织专家、解决经费困难等方面,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历时16年,编撰人员达到6200多人,汇集了全国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学者,包括农业经济、农业历史、生物学、农业气象等共25卷,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他常常对他的子女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了解农民,就是不了解中国。要把中国建设好,就必须发展农业,就必须做好农民的工作。”
1988年5月,78岁高龄的刘瑞龙到广州参加全国农史学会的会议。此前,刘瑞龙的心脏病已经十分严重,曾因心脏衰竭多次住院。了解他病情的同志,劝他不要到外地去,但刘瑞龙坚持要去,谁也拗不过他。到广州后,刘瑞龙没有住进本已安排好的高级宾馆,坚持要和会议代表们一起住在郊区华南农学院招待所。5月24日,他亲笔修改会议的总结报告,一直工作到凌晨3点多钟,由于工作过于劳累,终于引起了心脏病严重发作。5月25日晚上7点钟,刘瑞龙终因抢救无效,不幸溘然长逝,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大地。
文韬武略的开国元戎
刘瑞龙一生戎马倥偬,但笔耕不辍,像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在漫长的革命生涯里,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用枪也用笔投入战斗。即使在环境极其险恶的战争年代,他也经常读诗写词,借以抒怀,翩然一员儒将。《刘瑞龙诗稿》收录了他1929年至1988年创作的近200首诗词,真实地记录了他60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和人民的赤子情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党史、军史和农史。刘瑞龙那些早期“在马背上哼成的”诗作,有土地革命时期用“三字经”的形式写成的布告、通告,有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激烈斗争的真实写照,令读者展卷如见铁马关山,如闻军号战鼓。他那些和平时期的诗词,有对新中国的热情歌颂,有他的人生感悟以及对子女的勉励,充分展示了一个老共产党人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和广阔胸襟。
他在参与创建红十四军期间,运用“三字经”形式写下了启发人民觉悟的长诗《农民歌》;在川陕根据地,他把党的土地政策写成通俗易懂的歌谣;长征进入藏区、回区后,他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编写了《藏区十要十不要》、《回区十要十不要》。在老一辈革命家当中,刘瑞龙不是着意为诗的,他始终把诗歌当成革命的工具和武器,这反而成就了他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的诗风。在刘瑞龙丰厚的诗集中,不乏像《冬晨过夹金》这样高度凝练、蕴藉含蓄的作品,这些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华。刘瑞龙对于长征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特别是对红四方面军南下路线的反思,成为他贯穿一生的诗歌主题。1949年元月10日,刘瑞龙随粟裕代司令员驱车来到陈官庄战场。明亮的月光下,打扫战场的汽车车灯发射出耀眼的光芒,战士们忙着搬运战利品,一群群的俘虏被押出战场,三三两两的敌伤兵正等待我军收容,四处都洋溢着胜利的欢乐与喜悦。刘瑞龙立即写下了《庆淮海战役全胜》的诗篇,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激动不已的心情:“徐宿萧永大战场,自古兵家决兴亡。蒋贼陈兵六十万,妄图顽抗逞强梁。主客攻守时已变,解放军威势大张。百万军民齐协力,长围猛击力如钢。贼军饥寒日交窘,我军从容气昂扬。总攻聚歼同捣蒜,贼军技穷终败亡。一战全胜定江北,整装待发渡长江。“这些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诗作,不仅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堪称是伟大的长征精神画卷中不朽的篇章。
十年浩劫中,刘瑞龙在被非法关押长达5年的时间里,写下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他利用放风时间,从垃圾堆里捡起一片片破烂的烟盒纸,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许多诗词。可以说,《刘瑞龙诗稿》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词集,是一部给予后人以丰富教益和深刻启迪的警示录。
源远流长的革命情谊
在《刘瑞龙诗稿》一书中,收有江泽民给刘瑞龙夫人江彤写信并抄录的三首诗词。信中说:“江彤同志:我抄录了江上青、江树峰的三首诗词,其中表达了对刘瑞龙、顾民元同志的怀念。乍暖还寒,请予珍重。”刘瑞龙、顾民元和江上青、江树峰的战友同志情谊,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早在1927年,刘瑞龙还在南通师范读书期间,就结识了在南通中学读书的江上青。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生于江苏扬州。1927年,在刘瑞龙、顾民元的介绍下,江上青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江上青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江上青以笔为枪,写诗撰文,创办刊物,讨伐魑魅魍魉,传播革命火种。江上青两次被捕,在狱中大义凛然,英勇不屈。他创作了大量追求革命理想的诗歌,表达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追求革命理想的情怀。其中,《刘瑞龙诗稿》中就有江总书记抄录的1939年江上青寄给其弟江树峰的诗:“过隙光阴似白驹,十年患难早相扶。雄心拼付三期战,别绪全凭一雁书。春水绿杨思故里,秋山红叶走征途。天涯兄弟成劳燕,互问风尘老病无。”诗中表达的浓浓手足情谊和战友深情,令人感慨万千。1938年11月,江上青成功地推动国民党六安县长盛子瑾抗日。刘少奇同志曾高度评价说:抗战初期,我党在皖东北与盛子瑾的统战,是一个成功的范例。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在率队谈判返回途中,遭反动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28岁。顾民元烈士是刘瑞龙的表弟,1912年生于南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29日,作为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顾民元在赴掘港开会途中被土匪俞福基部拦截绑架。顾民元在羁押中,正气凛然,他在狱中写下了三千言绝命书,安慰亲人:“莫为江流悲永逝,天光常照浪之花。”当时顾元民所在的中共党组织处于地下,与新四军党组织还没有联系上。2月24日,新四军与俞福基部发生战事时,误杀顾民元。同年4月,新四军在掘港召开追掉大会,追认顾民元为烈士。
时隔半个多世纪,活下来的同志并没有忘记昔日出生入死的战友。在《刘瑞龙诗稿》一书里,收录了江树峰1982年怀念江上青的词《调寄青玉案》以及江树峰怀念顾民元书赠刘瑞龙的词《调寄八声甘州》。《调寄青玉案》写道:碑铭已勒洪湖渡,英烈江淮生死处。翠柏丹枫千万句:青阳春早,广陵梅吐,嘱我行兄路。词中表达了两位革命老人对故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克已克家的严父慈父
刘瑞龙一生艰苦朴素,克己克家,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他最反感的事,莫过于请客送礼、吃吃喝喝。不论什么人送礼,他都是一概谢绝。他一向公私分明,公家的东西分文不沾,公家给他配备的专车,家里人是不能使用的。夫人也是农业部的离休干部,身患严重的肺心病,但每次去看病,都是转乘好几路公共汽车到医院。像这样“不近人情”的事例的确太多了,以至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家里人也都习惯成自然,都自觉地遵守他为大家立下的规矩,有了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绝不利用他的地位和威信办私事。
刘瑞龙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小时候,碗里的米粒没有吃干净,他就教育他们一定要爱惜农民千辛万苦种出来的粮食。延淮、延东当年独自在北京上高中,家里每月只给20元钱,其中包括寒暑假回上海的路费。
刘瑞龙对孩子很严,却很少大声地训斥孩子。女儿延淮从小爱好十分广泛,画画、跳舞、拉小提琴、练体操,她都十分上心。到了初二,这些爱好却使她的学习成绩下降了。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饭,刘瑞龙突然啪的一声把筷子拍在桌上,把大家都吓了一跳。他对延淮说:“你现在是一个学生,就应该以学为主。你爱好广泛是一件好事,但每一个人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都应该有不同的重点任务,如果什么爱好都不愿意放弃,就什么都不能学精。你现在的重点任务就是搞好学习,否则将来你用什么去建设祖国?”
刘瑞龙的教育使延淮猛然警醒,她从此下定决心,刻苦发愤,最终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清华附中学习。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她都牢记父亲的教导,在46岁时远渡重洋到美国学习计算机国际联机检索技术。回国时,她也像父亲当年一样,只把一大堆科研技术资料带了回来。
1964年的夏天,刚入党的二女儿刘延东考取了清华大学,从北京回到上海,刘瑞龙不是让因高考已经十分疲惫的她在家里好好休息,而是要她离开喧嚣的城市,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基层——到上海郊区青浦县参加“四清”。刘瑞龙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社会的主体。不了解中国的农民,就等于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你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应该到农村去,好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你是一个新党员,更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
刘延东到农村后,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给失学的孩子扫盲……交上了许多农民朋友,加深了对党的农村政策的理解。刘瑞龙写诗告诫她“牢记党决议,实干世所崇……同志多请教,团结四化同。人民有清苦,时刻挂心中……事事靠实干,不搞‘客里空’。”1981年,延东将到北京市朝阳区工作,父亲又送她一首诗:“工作遇疑难,调研路自通。实事中求是,遵则耻随风。复杂问题来,静析忌盲从。”
刘瑞龙既是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的“严父”,又是十分疼爱孩子的“慈父”。他在《示诸儿》一诗中写道:“人生有真评,为民服务多。党手正方向,决议勤切摩。人民养育我,甘为孺子牛。祖国抚爱我,奋志壮山河。四化振中华,力争唱凯歌。学习为建设,忘本实可羞。坚持四原则,唾弃瞎自由。勤奋攻学业,寸阴莫蹉跎。”孩子们把父亲当做良师益友,工作中遇到困难,也喜欢向父亲请教。而刘瑞龙每次都是引经据典,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
刘瑞龙的严格要求,使孩子们从小养成刻苦好学、不怕困难、襟怀坦白、刚正不阿、联系群众的良好习惯。如今四个子女中有的从事党务工作,有高级工程师,有大学教授,每每回忆起父亲的谆谆教诲,他们总是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他们之所以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成就,都与刘瑞龙的严格教育分不开。
情系故土 深切关怀
——刘瑞龙与南通农院
赠书情谊
刘瑞龙是我们南通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南通地区早期活动的杰出领导人,红十四军的创始人之一,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自学生时代就投身大革命洪流,创建了苏北最早的中共支部,参与创建苏北第一支革命武装红十四军;抗战时期,他跟随刘少奇同志南下加强新四军工作,担任中共豫皖苏区、皖东北、淮北苏皖边区的领导工作;解放战争中,他担任第三野战军后勤保障工作,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刘瑞龙同志同时又是新中国农业领域的杰出领导人。解放后长期担任农业部副部长,为新中国的“三农”问题呕心沥血,竭尽全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求知若渴,刻苦好学,勤于笔耕,也是一位著述等身的专家、学者、教授。生前著有《中国农业浅说》、《回忆红十四军》等多部著作,主持编纂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等农业典籍。1988年5月,在广州主持全国农学会农史学会学术讨论会期间,因操劳过度,心脏病猝发,不幸逝世。遵照他的遗愿,他的亲属分别于1990年、1991年、2009年三次将其农业类藏书及研究资料900余册赠予我院。
第一次赠书是1990年4月。由时任副校长陈广德同志和时任党政办公室主任的刘石华同志前往北京接受捐赠。1990年4月17日,他们前往位于北京复兴门外大街的刘瑞龙同志夫人江彤同志的住处。江彤同志不顾年事已高,休弱多病,亲自整理、清点、登记,并制成赠书目录清单。此次赠送藏书达840余册,涉及古今中外。古籍就有《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特别是早年出版的《水道提纲》、《农桑辑要》、《致富奇书》等线装本,尤为珍贵。反映现代的,内容丰富,范围甚广:农业史志、农经理论、政策法规、耕作制度、植物图鉴、土壤肥料、水土保持、栽培技术、病虫防治、农业机械、畜牧兽医、牧草林木、海涂围垦、中国农谚等等。还有不少介绍国外和外译中的农业著作。
第二次赠书1991年4月,江彤同志又将1990年9月出版的《刘瑞龙农业文选》赠送给学校和陈广德副校长。
第三次赠书是2009年4月。2009年3月下旬,学院党委书记程晓强同志前往北京与刘瑞龙同志的长女刘延淮同志洽谈赠书事宜,此次洽谈中,刘延淮同志也同时转达了刘延东同志关于赠书活动的指示以及她本人的赠书意向,新四军研究会淮北分会的领导也表达了赠书的意向。2009年4月,时任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的王建同志前往北京领取赠书。此次接受刘瑞龙同志藏书59册,接受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淮北分会赠书781册。2009年4月27日,刘延东同志委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学院捐赠的图书1299册、音像资料57种由江苏省新华书店送达。2009年4月29日学院举行隆重的赠书仪式。刘延淮同志以及新四军老战士代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闫国庆司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淮北分会的领导专程出席仪式。
子女牵挂
图书捐赠后,刘瑞龙同志的子女非常牵挂。1994年6月8日,刘老的次女,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刘延东同志(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特地到学校视察,在“刘瑞龙同志赠书专橱”前久久停留并与学校领导合影留念。她欣然为学校题词:“掌握科学知识,献身现代化农业,立志振兴中华”! 2009年3月15日,刘老的长女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淮北)分会副会长刘延淮也专程前来察看其父亲的藏书。
4月28日刘延淮同志从北京到南通参加农院活动临行前发来信息,要求要把“五四”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二要把新四军赠书的利用与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研究的课题规划相结合。5月2日刘延淮同志参加完南通农院的活动回到北京后又发来信息说:这次到南通参加活动、学习感受深刻。衷心感谢家乡和农院的精心安排,亲情、热情令人感动,并对南通农院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领导重视
时任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高度重视南通科院对于刘瑞龙同志的纪念及研究活动,于2009年5月11日上午在市委办公楼三楼接待室专门接见学院领导,听取学院有关工作汇报,并对开展刘瑞龙纪念、研究活动及我院有关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
罗一民书记对学校开展的有关刘瑞龙同志的赠书、研究等活动和工作给予肯定。他认为学院有关刘瑞龙同志的活动计划、规划做的非常好,值得肯定。他指出对刘瑞龙同志农业思想的研究、宣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南通农院结合实际符合高校特色的活动。做好这项工作,无论对当前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对宣传、弘扬南通革命前辈的精神,还是对学院内部农业教育研究、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都很有意义。他要求学院认真按照既定的计划,把有关工作做好、做实。
继承宏扬 创新发展——刘瑞龙思想的研究与传承
一、我院对刘瑞龙的研究情况
学院对刘瑞龙同志的农业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专门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分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研究机构,开展系统研究。为了纪念刘瑞龙同志,进一步挖掘刘瑞龙同志献身农业事业的宝贵精神遗产,深入研究刘瑞龙同志的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思想。我院成立了刘瑞龙研究所,动员院内外的学术研究力量,以刘瑞龙图书资料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以刘瑞龙农业思想为主研方向,以刘瑞龙农业研究、农业管理生平为主要研究线索,开展刘瑞龙农业和农业教育思想学术研究。同时邀请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党史办、市档案局、市社科联、崇川区政府、市农业科技档案局作为我院学术研究的顾问和协作单位。
2、设立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2008年9月,学院成立了“刘瑞龙农业思想研究课题组”。 2009年4月,召开了“刘瑞龙农业思想课题规划座谈会”。刘瑞龙的长女、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副会长刘延淮,以及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党史办、市档案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与我院刘瑞龙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共同就刘瑞龙农业思想的课题规划展开座谈。课题组从三个层面对刘瑞龙的农业职教思想及其当代实践价值进行探索研究:一是剖析刘瑞龙农业职教思想的理论渊源;二是解读刘瑞龙农业职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三是传承刘瑞龙的农业职教思想,探索培养南通新农村建设实用型人才的新路径。
3、建立学生社团,开展学习研讨。为了加强在学生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刘瑞龙农业思想。学院团委成立了“刘瑞龙农业思想研究”学生社团,以刘瑞龙图书文献为素材,开展刘瑞龙农业思想学习和进行职业思想教育,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工作。
4、开展教育活动,深化研究成果。学院还以相关活动为平台与契机,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对青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根据刘瑞龙同志之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指示精神,2009年4月29日,我院通过举行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赠书仪式。再次接受刘瑞龙同志珍贵藏书资料59册,刘延东同志赠送图书1299册、音像资料57种,新四军研究会淮北分会赠送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书籍781册。这些书籍不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供了优秀教材,对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成果及社会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一是在“解读刘瑞龙农业职教思想的核心理念方面”已经取得初步研究成果。撰写了题为“刘瑞龙以农为本农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的论文并发表在即。二是对刘瑞龙有关农业方面的批注进行了初步整理,并影印编汇成册。另外在刘瑞龙生平、军事、诗词等其他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在我院逐步深入开展刘瑞龙研究的同时,南通市相关单位和领导对刘瑞龙研究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市委书记罗一民专门约见我院领导,对学院近期开展的有关刘瑞龙同志的赠书、研究等活动和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示要认真收集整理有关刘瑞龙的资料,开展深入的挖掘、研究。市委副书记黄利金亲自参加我院组织的对刘瑞龙研究的有关活动,他要求要把这些珍贵图书资料珍藏好、利用好,充分发挥这些图书的价值,把它读好、读活,积极倡导、促进青少年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增长才干,争做社会有用之才,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大事记
1990年4月17日,遵照刘瑞龙同志的遗愿,他的亲属将其藏书840余册,赠送给我院。时任副校长陈广德同志和时任党政办公室主任的刘石华同志前往北京接受捐赠。
1991年4月,刘瑞龙同志的夫人江彤同志又将1990年9月出版的《刘瑞龙农业文选》赠送给学校和陈广德副校长。
1994年6月8日,刘瑞龙同志的次女,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刘延东同志(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特地到学校视察,在“刘瑞龙同志赠书专橱”与学校领导合影留念。并欣然为学校题词:“掌握科学知识,献身现代化农业,立志振兴中华”!
2005年11月28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刘延东同志(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向学院发来贺信,祝贺学院建校60周年。
2009年3月15日,刘老的长女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淮北)分会副会长刘延淮也专程前来察看其父亲的藏书。
2009年3月22日,学院领导前往北京与刘瑞龙同志的长女刘延淮同志洽谈再次向学院赠书事宜。
2009年4月10日,时任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的王建同志前往北京领取赠书。此次接受刘瑞龙同志藏书59册,接受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淮北分会赠书781册。
2009年4月27日,刘延东同志委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学院捐赠的图书1299册、音像资料57种由江苏省新华书店专程送到学院。
2009年4月29日学院举行隆重的赠书仪式。刘延淮同志以及新四军老战士代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淮北分会的领导专程出席仪式。市委副书记黄利金亲自参加我院组织的对刘瑞龙研究的有关活动,他要求要把这些珍贵图书资料珍藏好、利用好,充分发挥这些图书的价值。
2009 年4月,学院成立了“刘瑞龙农业思想研究课题组”。
2009年4月,刘瑞龙农业思想研究课题组撰写的题为“刘瑞龙以农为本农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的论文完成。
2009年4月30日,学院召开 “刘瑞龙农业思想课题规划座谈会”。刘瑞龙的长女、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副会长刘延淮,以及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党史办、市档案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30多人参加。
2009年5月,市委书记罗一民专门约见我院领导,听取学院开展的有关刘瑞龙同志的赠书、研究等工作汇报。他指示要认真收集整理有关刘瑞龙的资料,开展深入的挖掘、研究。
2009年10月26日,学院团委成立“大学生刘瑞龙思想研习社”。
我院成立大学生刘瑞龙思想研习社
2009年10月26日下午四时,我院大学生刘瑞龙思想研习社成立大会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启动仪式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共青团南通市委副书记赵新叶,共青团南通市委学少部部长郭青,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柯晓扬,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等部门负责同志及200名团学干部骨干参加了活动。
成立大会和启动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党委学生工处部部长丁建华首先宣读了《关于成立大学生刘瑞龙思想研习社的决定》,伴着欢快的《喜洋洋》乐曲,团市赵书记和党委柯书记一同为我院大学生刘瑞龙思想研习社揭牌,学员代表陈晓宇同学发言,团市委副书记赵新叶和学院党委副书记柯晓扬分别作讲话。
赵书记指出,我院大学生刘瑞龙思想研习社的成立为学生骨干学习政治理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研究历史史料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得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内容更具丰富和鲜活。同学们要利用好珍贵的史料,学习刘瑞龙坚持追求理想与民族需要相统一的精神,学习他求知若渴,刻苦好学的精神。
柯书记强调,成立大学生刘瑞龙思想研习社、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我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认真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加强“两个教育”,弘扬“两种精神”的实际行动(两个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两种精神即民族精神和铁军精神)。希望同学们坚持理论武装,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勤奋刻苦学习,努力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简短的仪式结束后,学院老领导陈校长为研习社和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们作了《刘瑞龙的一生》首场报告。
我院召开刘瑞龙农业思想课题规划座谈会
4月30日,“刘瑞龙农业思想课题规划座谈会”在我院1008会议室举行。刘瑞龙的长女、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副会长刘延淮,以及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党史办、市档案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与我院刘瑞龙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共同就刘瑞龙农业思想的课题规划展开座谈。
刘瑞龙是南通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南通地区早期活动的领导人、红十四军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担任我国农业领域的领导工作,十分关注我国农业的规划、科研和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知识财富。1990年刘瑞龙同志的亲属遵照他的遗愿将其农业类藏书840余册赠送给我院。4月29日,在我院举行的北京新四军研究会赠书仪式上,刘延淮又向我院赠送了刘瑞龙的珍贵藏书59册。
为纪念刘瑞龙同志,进一步挖掘刘瑞龙献身农业事业的宝贵精神遗产,深入研究刘瑞龙的农业和农业教育思想,我院成立了“刘瑞龙农业思想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从剖析理论渊源、解读核心内容、传承其农业职教思想三个层面对刘瑞龙的农业职教思想及其当代实践价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与会人员畅所欲言,缅怀先辈丰功伟绩,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大家纷纷表示,挖掘和研究刘瑞龙农业和农业教育思想,承继和发扬刘瑞龙献身农业的奉献精神,是家乡人民对刘瑞龙同志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