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春赴台湾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6-08-05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5459

 

加强内涵建设 促进高职教育转型发展

  

    2016年是我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6月份,我校以优秀的评定成绩通过了江苏省示范性院校验收,这是我们高职教育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有力展示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转型的里程碑。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学校骨干力量建设力度,广泛学习借鉴和吸收更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法,学校每年按计划组织国际交流、异地交流学习活动,今年,本人有幸参与了暑假期间为期八天的赴台交流团进行培训学习 本次台湾行,我们走访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国立中兴大学、建国科技大学、中兴大学,通过听取讲座、基地参观、民情调查、生活体验、交流互动等形式,较为全面的了解了台湾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专业开设、产学研、素质教育、风土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短短的几天内即领略了台湾的教育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国民素养,收获很大。

一、全人教育,提升人才培养多元化。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胡茹萍副教授所做的《台湾技职教育现状与发展》报告,让我们深入了解到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高职和普高是两种不同的进修路径,一条是技能应用型,另一条是学术研究型的。大专生毕业后可取得副学士学位,毕业后和本科生一样,可以继续攻读应用型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应用型和技术型两条路既相互独立又互有交叉,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还可以互选互读。

    台湾在20世纪之所以能跃居亚洲四小龙行列,创造经济快速增长奇迹,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20世纪50年代,台湾开始就进入了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70年代就开始致力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问题,先是互开了一些选修课进行尝试,在研究生层次开设大量相近的必修课进行沟通,相互衔接、畅通的培养机制,提高了教育的平等性、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为台湾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培养了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职业生涯,贯穿学生三年学制。

    台湾的高职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执行连贯的职业规划,据建国科技大学的国际长林资雄介绍,该校在设立专门的职涯辅导室,监管和执行三年一贯的职业生涯机制。学生一年级时,从学生的个人特点、能力、知识、素养、职业愿望出发,帮助学生明确生涯目标和大学生涯发展计划。在学生二年级时,为学生提供企业参访的职场体验,利用寒暑假为学生联系结合本专业的实习岗位,增强学生对职场和专业岗位的认知度。在学生三年级时,将学生派往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一对一的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职业岗位实践机会,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三、产学研结合,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一款精致的女性养护产品闪亮了我的眼球,这是出自台湾弘光科技大学研制的护肤面膜,同该校的专业学习、实践、科研完美的结合起来,目前已经投入市场。台湾弘光科技大学的国际长田其虎博士,带领我们边介绍边参观了该校的美发美甲教学场所和实训基地,以及美肤用品研发实验室。田博士说,台湾历来把增进学生实务与创业能力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学校实施教师带学生做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创业,学校提供创业基金、厚植学生创业能力,业界专家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入研发项目的实施,从而进一步增进学生实务及创新能力,辅导学生参与国内外的专题竞赛或高科技产品研发竞赛等,均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职业生涯领域。

四、 保留与传承,提升文化软实力。

    《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样独立自主自觉守护卫生环境的孩子在台湾比比皆是。据中兴大学的黄博士介绍,不足三岁的小孩子,走路还颤颤巍巍,在幼儿园自己打饭吃饭,不小心将菜汤洒在地上,只见孩子把饭盘规整的放在临近的桌子上,随后跑开了。不一会,孩子拿了一块抹布,蹲在地上擦拭汤渍,然后又颤颤巍巍的端走饭盘。看到这个孩子的背影,很多人一阵唏嘘。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台湾有了很好的保留和传承,包括繁体字、基本礼仪素养等。

    占地狭小,建筑拥挤干净有序,教室的课桌使用十余年依然崭新闪亮。热情与友爱刚到台湾就扑面而来。这里的人没有我想象中的对内地充满隔阂和成见,而是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带领我们参观校园,熟悉环境,让我们很快感受到一股家的温暖。台湾原文化局局长龙应台说过“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能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延伸而言,对人的关怀,即文化关怀,反之亦然。文化是台湾最值得骄傲的软实力

五、几点思考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大陆的高职教育落后于台湾至少五十年,高职教育模式的转型任重道远、需要不短的过程,我校可以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围绕学校“一中心三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创业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带动学校教育改革和供给侧改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等文化建设部门应充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充分利用瑞龙研习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平台阵地,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学生活动、青马工程、民俗体验、非遗文创训练营、非遗技师培训班、非遗走出国门等多门类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教育、文化教育,提升广大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作为学校单位,要把握“十三五”大展宏图,逐步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奋斗目标,必须持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作为教师个体,要有大局意识和校国情怀,主动把自己培育为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学校新时期的转型发展储蓄必备的力量和有效的能量。